谈及学习,我们要想高效的提高成绩,就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好的学习法可以给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今天为大家传授一下古人的学习方法,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学习的。
无论是在儒家、道家还是佛家那里,学习或体悟都是讲究过程的。即便是传说中的“顿悟”,也必须建立在深蓄厚养的累积之上。不经历苦读或冥思,便无法通达最终的“化境”,也无法体验学习的“大妙”。而且,最有意思的是,尤其是在道家和佛家那里,这个过程充满了“反复”与“坎坷”,甚至最终的结果恰恰是“回到原点”。学,正是在这种“反者道之动”中周流通达、曼妙无穷。兹选取《礼记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五灯会元》中关于学思之进程的六则记载,以自勉焉。
1、《礼记•学记》篇,所述的经典的学习进程: 第一阶段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“ 第二阶段:“三年视敬业乐群“ 第三阶段:“五年视博习亲师“ 第四阶段:“七年视论学取友“ ——以上四阶段“谓之小成” 第五阶段:“九年知类通达,强立而不反“ ——此阶段“谓之大成”
2、《庄子•大宗师》篇,“女偊”指导“卜梁倚”的修道过程: 第一阶段:“吾犹守而告之,三日而后能外天下” 第二阶段:“已外天下矣,吾又守之,七日而后能外物” 第三阶段:“已外物矣,吾又守之,九日而后能外生” 第四阶段:“已外生矣,而后能朝彻;朝彻,而后能见独;见独,而后能无古今;无古今,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。”
3、《庄子•大宗师》篇,“颜回”向“孔子”报告自己的思想进阶: 第一阶段:“忘仁义” 第二阶段:“忘礼乐” 第三阶段:“坐忘“;“堕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”;“同则无好也,化则无常也。”
4、《庄子•寓言》篇,“颜成子游”跟随“东郭子綦”的学习过程: 一年而野,二年而从,三年而通,四年而物,五年而来,六年而鬼入,七年而天成,八年而不知死、不知生,九年而大妙。
5、《列子•黄帝》篇,列子向“尹生”说述当年跟“老商氏”学习以及跟“伯高子”为友的过程: 第一阶段:“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,三年之后,心不敢念是非,口不敢言利害,始得夫子一眄而已。“——三年,不敢说是非、利害。 第二阶段:“五年之后,心庚念是非,口庚言利害,夫子始一解颜而笑。”——五年,又开始说是非、利害。 第三阶段:“七年之后,从心之所念,庚无是非;从口之所言,庚无利害,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。”——七年,无是非、利害之念。 第四阶段:“九年之后,横心之所念,横口之所言,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,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;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,若人之为我友,内外进矣。”——九年,不知是非、利害之念。一切浑融。 第五阶段:“而后眼如耳,耳如鼻,鼻如口,无不同也。心凝形释,骨肉都融;不觉形之所倚,足之所履,随风东西,犹木叶干壳。竟不知风乘我邪?我乘风乎?”——一切浑融,御风而行。
6、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七,青原惟信禅师的参禅体悟: 第一阶段:“三十年前未参禅时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“ 第二阶段:“及至后来亲见知识,有个入处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” 第三阶段:“而今得个休歇处,依前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”
古人都是怎么学习呢?看见上面的文章后大家一定都掌握了吧,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都成为了一代文豪,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的效仿他们,总有一天大家也会取得成功。